在廣告設計行業(yè),常常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:
同一個VI設計項目,有的公司可以報價百萬(比如華與華),有的公司報價3、5萬也不一定能被選中。
因為品牌(公司品牌或設計師個人品牌)影響力不一樣。
那么,如何建立品牌影響力?
打造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之外,還有一些武器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對方的選擇。
設想一下,在機場,有人向你這樣請求:
“不好意思,我乘坐的航班還有10分鐘關閉登機口,能讓我插隊在你前面安檢嗎?”
一般情況下,你都不會拒絕,會給出肯定的答復。
因為同意請求對于你沒有太大損失,而拒絕請求的話損人不利己。
這有點兒道德綁架。當他人需要我們的幫助的時候,如果他能給出某種讓我們無法拒絕的理由,他的成功的概率就會更大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會根據(jù)信息的某些特征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,比如在商業(yè)培訓中常常會被講到的一個例子:
商場里有一款西裝標價1200元,一直無人問津。
但是有一天,在數(shù)字前加了一個1(或者數(shù)字后面加了一個0)之后,反而被一搶而空。
這是一種心理捷徑——因為在我們的觀念中,便宜沒好貨;而且,東西貴=產(chǎn)品質量好。
還是以購物為例,一雙NB的運動鞋,原價1000元,你并不想買,因為不需要。
可是雙十一的時候,你發(fā)現(xiàn)這雙鞋子打3折,降價到300塊。
雖然你不太需要,但是你還是買了——因為太劃算了。
這是知覺對比原理——基于事物先前的特點,相同的東西也會顯得不同。
商品標簽會有一個建議零售價和一個當前的賣價,就是利用知覺對比原理,讓消費者買單……
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情況?為什么有些人(比如美國總統(tǒng)候選人)極具說服力能夠影響我們的選擇,而我們總是容易上當受騙?
之所以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情況,是因為我們被難以察覺的心理學規(guī)則擺布了——
大部分人都在潛意識中建立起了一套條件反射式觸發(fā)特征,這些特征中的每一條都可能變成影響力武器,就像西班牙斗牛會因為看到紅色而變得具有攻擊性。
當某一個觸發(fā)特征出現(xiàn)時,我們就會不假思索地作出相應的反應,比如,看見最喜歡的美食,我們就會情不自禁流口水。
"影響力教父”,著名社會心理學家,全球知名的說服術與影響力研究權威羅伯特?西奧迪尼在《影響力》一書中,從心理學的角度為我們解讀了影響他人做出決定的六個原理:互惠、承諾和一致、社會認同、喜好、權威、稀缺。
無論是商業(yè)談判、市場營銷,還是人際交往,這六大心理秘笈都有助于我們建立影響力,并引導別人做出對我們有利的決定。
受人滴水之恩,必當涌泉相報。
互惠原理認為,我們會盡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——如果他人施恩于你,你就應該知恩圖報之,而不能不理不睬,更不能以怨報德。
不單是中國,整個人類社會有著成熟的禮尚往來系統(tǒng)。
于是,互惠這一最有效的影響力武器,就被利用以謀取利益了。
所謂“無事獻殷勤,非奸即盜”。
以下是兩種最常見的互惠策略:
超市里常常提免費試吃,商家提供免費試用或者免費體驗。在試吃試用后,客戶往往會因為負疚感而購買原本沒有計劃或者不愿意購買的產(chǎn)品或服務。
廣告公司為了進入甲方供應商名錄,往往免費參與比稿,先混個臉熟。這也是為什么免費比稿盛行的原因。
“吃人嘴短,拿人手軟”,中國的飯局文化和送禮文化說明,中國人早已深諳其道。
討價還價,退而求其次。
這個策略是互惠原理和知覺對比原理的結合應用。如果別人對我們做了讓步,我們往往也有義務退讓。
最常見的場景就是商務談判,乙方開口就報價100萬。甲方果斷決絕。遭到拒絕后,乙方再更新報價80萬。于是甲方就同意了。其實80萬才是乙方的真實目標。
這種策略往往會讓當事人產(chǎn)生滿意感和責任感,有一種“這是我經(jīng)過努力讓對方退讓的結果”的幻覺。表面上看為了達成最終的合作,雙方不斷的進攻和互相妥協(xié),實際上都是精心準備的策略。
君子一言,駟馬難追。言出必踐。
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,大多數(shù)人都有把自己的言論、信仰和態(tài)度與行為保持一致的欲望(言行一致)。
一旦作出了某種選擇或采取了某種立場,我們就會立刻受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,迫使我們的言行與選擇保持一致。在這樣的壓力之下,我們會想法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。
市場營銷人員往往利用客戶的承諾使客戶做出一致的行為。他們慣用的兩種手法:
比如鬧的沸沸揚揚的肯德基春分半價桶事件,活動第一天,公眾號宣傳半價桶里含有辣堡和奧爾良漢堡,價格為35元。
活動第二天,肯德基店員告知漢堡賣完,將半價桶里的兩份漢堡換成兩份老北京雞肉卷,價格為55元。
買車的時候,4S店要求必須在店里貼防曬膜,你同意了;
于是4S店又要求必須在店里買保險,你為了買車,一般情況下也會同意。
消費者就這樣被套路了。
融入群體與尋找自我,是人類最矛盾的核心需求。 流行趨勢之所以能大行其道,就是因為害怕被孤立,尋求社會認同。
社會認同原理認為,人們在判斷在某個環(huán)境下什么是正確的時,會根據(jù)其他人在這個環(huán)境下的行為選擇和意見行事。
如果我們看到大多數(shù)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,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。也就是羊群效應。這就是為什么演出或比賽中當有人帶頭鼓掌的時候,就會有更多人的鼓掌。
廣告中的社會認同原理也不鮮見,比如加多寶:
瓜子二手車直賣網(wǎng):
人并不是理性的。
我們大多數(shù)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。比如狂熱的粉絲群體會為了偶像做各種瘋狂的事情,甚至違法行為。
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也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,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。
廣告創(chuàng)意中的3B原則(BABY嬰兒、BEAUTY美女、BEAST動物)就是利用喜好原則來實現(xiàn)廣告目標。
讓人喜歡的理由:外表、相似性、恭維、接觸和合作、關聯(lián)。這些都會增加喜歡一個人的幾率,也是成功的一部分。
在人類社會里存在著順從權威要求的強大壓力。
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,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,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作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。比如受過正規(guī)培訓的護理人員會毫不猶豫地執(zhí)行一個來自醫(yī)生的明明漏洞百出的指令——因為她相信醫(yī)生的權威。
人們容易對權威的表面象征作出反應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頭銜、衣著和汽車,這三種象征能有效起到作用,擁有其中之一的人會得到他人更多的順從和尊重。當然,這些外部特征也是可以通過假冒偽劣材料編造的。
牙膏讓白大褂代言,保健品讓假專家推薦,或者明星代言,都是對權威理論的應用。
為什么面值一元的錯版紙幣,其價值遠遠超過了面值的幾百倍?
“物以稀為貴”。人們認為難以獲得的東西價值更高。
稀缺原理會對我們行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,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它的渴望更能激發(fā)人們的行動力。
品牌商希望人們相信,他們供應的東西有數(shù)量和時間上的限制,比如天貓雙十一購物節(jié),遭哄搶的星巴克貓爪杯。
稀缺原理最適用于以下兩種條件:
手機廠商或房地產(chǎn)開發(fā)商的饑餓營銷就是對這種情況的經(jīng)典應用。
這就是為什么在拍賣中,人們會不由自主地不停舉牌競價。
當我們遇到稀缺的情況,我們必須記住:稀缺的東西并不因為難以得到就變得更好吃、更好聽或者更好用了。
學習影響力原理,不僅可以識破影響力騙局,讓自己不那么容易被騙;也可以合理應用該原理,影響他人決策,實現(xiàn)目標。
最后是一個影響力原理的應用,請參與測試:
碼字不宜,如果覺得本文有那么一點點價值,請舉手之勞點個贊!贈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謝謝!
作者:UCI策劃總監(jiān) 張東明
版權:版權屬UCI所有,禁止一切商業(yè)用途,轉載請注明出處,違者必究
總監(jiān)微信咨詢 舒先生
業(yè)務咨詢 付小姐
業(yè)務咨詢 張小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