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旗是國家的一種標志性旗幟,國徽是代表國家的徽章、紋章,國徽國旗都是國家象征、民族的象征。本文青島平面設(shè)計公司介紹尼泊爾國旗、尼泊爾國徽和尼泊爾簡介
尼泊爾國旗
尼泊爾國徽
尼泊爾簡介
尼泊爾,全稱尼泊爾聯(lián)邦民主共和國(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)為南亞山區(qū)內(nèi)陸國家,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,北鄰中國西藏自治區(qū),其余三面與印度接壤。喜瑪拉雅山脈成為尼泊爾和中國的天然國界,包括珠穆朗瑪峰(尼泊爾稱薩加瑪塔峰)在內(nèi),世界10大高峰有8個在尼泊爾境內(nèi)。尼泊爾是亞洲的古國之一,在前6世紀,尼泊爾人就已在加德滿都河谷一帶定居。尼泊爾國會于2008年5月28日宣布廢除君主制,結(jié)束了280多年的沙阿王朝,成立尼泊爾聯(lián)邦民主共和國,實現(xiàn)共和制。全國近80%人口務農(nóng)。
尼泊爾是內(nèi)陸山國,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,北面與中國交界,其余三面都與印度接壤。國境全長2400千米,東西長約885千米,南北寬約144~256千米。
地形
尼泊爾從地形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:
北部喜瑪拉雅地區(qū): 這個地區(qū)的海拔高度在4,877米至8,844米之間,毫無疑問是世界的“脊梁”。這里有全世界最高的14座海拔超過8,000米的高峰中的8座。即:薩加瑪塔峰(Sagarmatha,即珠穆朗瑪峰)、干城章嘉峰(Kanchenjunga)、洛子峰(Lhotse)、馬卡魯峰(Makalu)、卓奧友峰(Cho Oyu)、道拉吉利峰(Dhaulagiri)、馬納斯魯峰(Manaslu)和安納普爾那峰(AnnapurnaI)。
中部山區(qū):占尼泊爾國土面積的68%。主要由兩部分組成:最高峰達到4,877米的馬哈布哈拉山系,以及相對較矮的丘日山系。
特萊低地:占國家領(lǐng)土面積的17%。
政區(qū)
全國共分為5個發(fā)展區(qū)(Development Region),14個專區(qū)(Zone),36個市(Town),75個縣(District),3995個村(Village)。
城市
加德滿都(Kathamandu)、帕坦(拉利特普爾)[Patan(Lalitpur)]、巴德崗(巴克塔普爾)[Bhadgaun(Bhaktapur)]、伊拉姆(Ilam)、巴德拉普爾(Bhadrapur)、錢普爾(Chainpur)、昌德拉加爾希(Chandragarhi)、博杰普爾(Bhojpur)、丹庫塔(Dhankuta)、達朗(Dharan)、比拉特納加爾(Biratnagar)、納姆切巴札爾(Namchebajar)、奧卡爾東加(Okhaldhunga)、拉杰比拉杰(Rajbiraj)、拉梅查普(Ramechap)、賈納克普爾(Janakpur)、赫托達(Hetauda)、比爾干吉(Birgunj)、廓爾喀(Gorkha)、博卡拉(Pokhara)、坦森(Tansen)、布特瓦爾(Butwal)、白拉瓦(Bhariahawa)、比蘭德拉納加爾(Birendranagar)、尼泊爾干吉(Nepalgunj)、巴格隆(Baglung)、圖爾西普爾(Tulsipur)、蘇爾凱特(Surkhet)、丹加爾希(Dhangarhi)、馬亨德拉納加爾(Mahendranagar)。
帕坦(Patan):又名拉利特普爾(Lalitpur),位于加德滿都以南約3公里,與加德滿都僅一河之隔。建于公元299年,尼佛教中心和古都之一。寺廟和古跡很多。
巴德崗(Bhadgaun): 又名巴克塔普爾( Bhaktapur),位于加德滿都以東約13公里。加德滿都河谷最早出現(xiàn)的村落之一,12世紀以前已發(fā)展成為商業(yè)中心城鎮(zhèn),13世紀初成為馬拉王朝首都。市內(nèi)多古老寺廟。
博卡拉(Pokhara):人口約10萬人。位于加德滿都以西約200公里。主要旅游城市之一。該市北面有終年積雪的魚尾峰,西側(cè)有天然費瓦湖,市內(nèi)有地下塞蒂河,市郊有天生“水簾洞”。近幾年,到此旅游的游客年均約7萬人。